中文系举办第四期读书沙龙活动

发布者:杨兴永发布时间:2018-04-28浏览次数:861

(通讯员 殷璐)4月27日下午三点,中文系教师齐聚文波楼五楼图书馆,开展读书沙龙活动。

本次读书沙龙的阅读、探讨书目为王明珂《华夏边缘——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》。该书运用集体记忆理论研究族群认同及其变迁,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精湛细部研究,对整个汉文世界的民族历史学或历史人类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。王明珂对于“什么是中国人”或“中国人的起源与形成过程”等问题有一种新的诠释,它并非只是描述华夏的汉民族史,而是以“华夏边缘”的历史变迁来说明古代华夏到近代中国的深刻变化。

  

古代文学教研室朱浩老师为本次读书会的主讲人。他从三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:一、方法论上的边缘视角与集体记忆理论。在族群边缘,人们强烈地坚持一种认同,强烈地遗忘一种认同,这都是在族群核心所不易见到的。这也使得“边缘”成为观察、了解族群现象的最佳位置。而历史记忆分析,目标不在于判断文本所陈述的是否为事实,而是从文本分析中探求书写者所处的情境,及其个人情感与特定意图,例如“太伯奔吴”传说。二、谁是炎黄子孙?一个中国人自称是“炎黄子孙”,并非一定说他真是炎帝或黄帝的后代,而是他的主观认同。三、族群认同变迁的微观考察。从微观上,作者借历史上四川西北部北川居民的汉与非汉族群认同变化,来说明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,以及这些认同变迁的微观社会过程。此外还提及“毒药猫”理论是人类社会凝聚认同的一种普遍现象。

  

朱浩老师的发言,条理清晰,深入浅出,而书中的开阔视野与魅力论证,也引发了大家浓厚的探讨兴趣,老师们纷纷畅所欲言,从各自研究领域与视角展开热烈讨论,涉及的问题也丰富多样:现当代、民间及网络文学中类似“毒药猫”理论的书写示例;美国文学领域中族裔运动与文化转向的现象;汉代文献记载中对于族源记忆的建构;历史始于叙事,边缘视角与中心史观相反相成;炎黄子孙观念的认同及其背景;华夏边缘变迁之中切身者的感受;作为写作者和讲述者,如何让自己的叙述被认可;该书研究理论与文艺学领域解构主义的相通性;语言学视角的融入环境与产生认同;该书跨学科的特质与影响;该书新的研究方法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启发,等等。最后,胡德才院长对读书沙龙活动的圆满举办进行了充分肯定和赞扬,勉励中文系教师们保持读书沙龙这种切磋交流的良好学术研讨气氛,促进共同进步与提高。

  

中文系读书沙龙活动每期设定一位主讲人及其推荐的一本书,以便于老师们集中深入地展开探讨。从阎伟老师主讲的《出版人:亨利·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》,到谭飞老师主讲的《思维本质》,到舒辉波老师主讲的《纯真博物馆》,再到本次朱浩老师主讲的《华夏边缘》,内容涵盖广泛,探讨氛围热烈,交流效果良好,迄今已成功举办四期,今后仍将继续有序开展。